白水洋豆腐:才到舌尖,却上心间。
对于一个情系家乡的人,那记忆中的豆腐总是不断牵扯着我的心。
自从全家迁到城里,再也听不到卖豆腐的吆喝声了。只是母亲每一次从白水洋回来,总会给我带豆腐;我亦是,回乡下也会记得买。当温热的豆腐放入车里的那一瞬间,醇厚的香气顷刻溢满整个车子,直沁心脾。而我尘封已久的思绪,也随着豆腐清香悠然飘荡……
“蔷薇开处处, 想似当年故乡路。”一种家乡的风味,情系隔海相望的亲人。
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,相传在公元前164年,由淮南王刘安所发明。理学大师朱熹有诗曰:“种豆豆苒稀,力竭心已腐,早知淮南术,安坐获泉布。”
后经鉴真大师传入日本,之后又随着华人各处侨居带到了全世界。因为喜爱,还特意音译了一个英文单词,“Tofu”,谐音“多福”“多富”。这特别美好的寓意,也给予了豆腐更多的文化内涵。
豆腐自问世以来,就以其丰富的营养、鲜美的滋味、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。
陆游曾赋诗:“浊酒聚邻曲,偶来非宿期。拭盘推连展,洗釜煮黎祁。”诗中描写了豆腐的工艺流程,磨砺而出的豆腐被农家当作美食用来款待亲友,一派祥和的农家乐景象。“谁道黎祁美,不及大官羊?”清人田雯把豆腐提升到了与羊肉的味道相媲美。诗中的“黎祁”为古人对豆腐的别称。
苏轼也有《豆腐诗》:“箸上凝脂滑,铛中软玉香。”认为豆腐细腻温软的质地和口感如玉般温润,给豆腐极高的赞誉。
李石曾和他的豆腐厂
曾有旅美华人写道:请美国人吃饭,桌上如有一碟豆腐,很自然地就多了些谈资。我会向他们解释从黄豆做成豆腐的过程,他们也都会让我教他们“豆腐”这两个字怎么读。客人们有的把“豆腐”读成了“多福”,有的读成了“斗佛”,真是热闹。最妙的是有一位美国朋友居然把“豆腐”读成了“杜甫”。等我说明“杜甫”是中国唐朝大诗人的名字之后,大家前仰后合,笑成一团。有人说过:一个宴会是否成功,全听笑声的多少。若是我们用这个标准来判断,在请美国人吃饭的时候,有一碟豆腐,包管宾主尽欢。
饮食文化,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。味蕾的艺术有时还真不一定与食材的珍稀度成正比,而是体现于其历史的传承与自然的选择中。
大俗即大雅,对于更多的人来说,一盘豆腐便足以守护心中的人间烟火。
2009年6月,白水洋豆腐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(代表性传承人周福娥,白水洋镇上元地罗家老屋)。这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非遗的传承需要用耐心和真心去继承和发扬。留住了文化,也就留住了乡情。
这道神奇的美食除去其商品价值之外,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。
来打卡的小女生,下次我也要这样去拍一张
2022年浙江省“百县千碗”挑战赛中,白水洋豆腐从24个豆腐菜品中脱颖而出,夺得“十佳豆腐”之冠。不仅如此,白水洋豆腐还是一道入选《中国浙菜*乡土菜谱》的名菜。
这块以地域命名的豆腐,是新荣记(国内米其林摘星最多的中餐品牌,其发源地就在临海)的招牌菜之一,经由高汤精心炖制的白水洋豆腐,吃起来软嫩鲜滑、滋味饱满。
而白水洋豆腐,缘何以地域命名,也是因为与唐朝鉴真大师的一段渊源。相传大师在第四次东渡途经临海时,就住在临海龙兴寺,寺院附近恰有一家白水洋人所开的豆腐店。某天,大师吃过白水洋豆腐后赞道:“吾曾食过不止百家之豆腐,唯此家豆腐最为细腻、爽口,实乃佳品。”
此事传出之后,众人纷至沓来,白水洋豆腐也渐渐声名远播,成了当地饭店和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备佳肴。
相比起来,白水洋豆腐与其他豆腐颇有不同。它同时结合了南北豆腐的嫩与韧的特点,豆香浓郁,久煮不烂;内有些许微孔,烹饪之时能充分吸纳其他食材和汤汁的味道,吃起来更是别有滋味。
朱自清先生品尝过临海的豆腐,深知白水洋豆腐之妙。在《冬天》一文中,他用一个“养”字来形容临海的豆腐锅:“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,嫩而滑,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……”不但写了豆腐的软嫩,也写出了白水洋豆腐的精神。因为这豆腐里面,也养着一颗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的匠心。
豆腐千千万,何以白水洋?是真心、真材、坚守和传承,赋予了这一方美味深厚的底蕴与不变的品质。
做白水洋豆腐,选料必须用本地产的优质六月豆,加上天然泉水,和纯手工石磨。点浆用卤水,且必须土灶柴火烧煮。其中还需少捞豆腐皮,为把精髓更多留给豆腐,因为豆腐皮价格较之豆腐昂贵很多。但为保证豆腐的质量,这是一种取舍,也是白水洋豆腐的精神传承。
对所有远离故乡的人们,白水洋豆腐,是“春风十里不如你”的情愫。
那是一种“才到舌尖,却上心间”的故乡的滋味。
店前村口白鹭飞
白水洋的油圆,荷叶湾的花
大园村的紫藤花开
故乡,
更多的是回不去的故乡。
不是故乡变了,而是我们改变太多。
书写故乡,是脑海里不可磨灭的记忆,
是刻在骨子里的爱。
尽管更多的时候回望故乡,
会失落、会伤感。
但是拥有故乡的人们总是幸福的。
就如同曾有作家写过的,
“故乡啊,挨着碰着,都是带刺的花。”
故乡许多美好的事物,
虽然逐渐消失,
但故乡永远是心中的未了情。
爱和美,
终是生命的底色,
人类永恒的话题。